来源:湖南交通频道
据媒体报道,杭州市拱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在《中国乡村医药》一篇文章记载了一起令人警醒的家庭聚集性艾滋病感染事件,一家三口相继被确诊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这起事件始于2023年9月,一名27岁的男青年因尿毒症需肾移植手术,在常规术前检查中传染病无异常,随后于11月16日确诊为HIV阳性。由于他的诊断结果异常,家人也进行了检测。没想到,作为肾源提供者的母亲,一位54岁的女性,也于11月16日被确诊为HIV阳性。更令人震惊的是,随后进行的调查发现,他的父亲,一位56岁的男性,同样于11月16日被确认为HIV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这一家庭悲剧背后的传播链条:这位父亲,起初否认高危行为,但在反复询问后承认近期曾发生过未采取保护措施的商业性行为。
正是这次行为,让他感染了HIV。随后,这位父亲又在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与妻子发生了性行为,导致其被感染。而更令人痛心的是,母亲在肾移植手术过程中,又通过血液传播将病毒传给了她的儿子。实验室检测结果也印证了这一链条:父亲的病毒确证带型数目最多,体内病毒复制最活跃,表明其感染时间最早。这起事件清晰地展现了异性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如何在一个家庭中交织蔓延。
这起事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那就是窗口期。艾滋病病毒从进入人体到外周血液能够检测出HIV抗体期间,会呈现HIV抗体检测结果阴性,这段时间就是窗口期,一般为2到6周。
不幸的是,这位母亲在术前第二次HIV初筛时,正处于窗口期,所以检测结果显示无殊,即正常。正是因为这个假阴性结果,导致了后续在手术过程中,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给了儿子。可见,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无法早期治疗,还会大大增加HIV二代传播的可能性。
近年来我国50岁以上艾滋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其中经异性性行为感染者占比高达88.0%。在低档暗娼中,安全套使用率低以及高危人群检测干预意识差等问题,都使得男性经商业性行为感染的风险逐步升高。
如果这位父亲发生高危行为后能及时筛检干预,后续的家庭感染或许就能避免。医务人员在临床问诊过程中,如果发现病例有性病史或性病检测史,应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动员其伴侣补充进行HIV检测。这能有效避免早期感染者漏检,并促使病例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责任编辑:过博文